行业与政策

当前位置:行业与政策

战略观察第三十八期

2021-02-28 00: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一、宏观经济数据

1月各地政府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全力扩内需、加码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2021年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同时,各地政府“十四五”规划开局将促进新基建、新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在出口回升和库存回补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修复,由于今年政府债发行并未提前,基建投资或继续保持温和增长势头。在“三道”+“两道”红线约束下,叠加各地持续推出的楼市调控政策,房企投资相对谨慎,销售数据同比回暖,既有去年春节错位和疫情爆发导致的低基数因素,也有今年热点城市市场持续回暖的缘故。

1月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但扩张步伐有所放缓。非制造业PMI降至52.4%,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降幅显著超季节性,为2020年4月以来新低,主要受服务业拖累。1月综合PMI产出指数录得52.8%,较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经济仍然保持在持续扩张的态势,虽然短期受到了冬季疫情冲击,生产和需求都有所放缓,但是并未改变经济持续恢复和扩张的长期趋势。其中,小型企业表现出了相对亮眼的恢复活力,这体现了我国对于支持小型企业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实现30%左右的超高增长。这主要受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不断好转、居民消费信心逐渐增强,叠加消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级类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线上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餐饮消费显著改善,各地就近消费明显增长,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

1月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下降0.3%。这主要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寒冷天气、食品及能源价格上涨、CPI基期及权重调整等因素综合影响,呈现小幅通缩。1月PPI环比大涨1%,同比转正为上涨0.3%,主因在于春节前夕往往是工业生产淡季,并伴随各国疫情防控措施收紧,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行速度有所减慢。整体来看,由于食品能源是CPI上涨主力,本月核心CPI同比下降、环比微涨,不过PPI同比、环比均上涨,已走出通缩。可见当前通胀压力主要在食品、能源和上游工业品,而下游产成品、服务相对弱势,通胀呈现显著的上下游差异性、结构性特点,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仍然中性。

1月新增社融5.17万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比小幅多增1207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较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社融超预期增长,主要受人民币贷款和表外票据的支持,或与年初抢放贷、春节错峰、地产调控干扰等有关。1月M2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新增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年1月的历史新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同时,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回落,表明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

1-2月预计出口4094亿美元,进口3444亿美元,贸易顺差650亿美元。受海外供需缺口较大、疫情反复启动封锁措施等因素影响,1月我国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下行1.1个百分点至50.2%,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以上,预计1-2月出口实际表现将弱于去年同期,但由于低基数效应,1-2月出口同比增速将大幅上行。


二、政策动态

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部署完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退出相关政策,并提出三方面举措解决企业“退出难”。其中,完善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放在首位。会议强调,要完善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使中小微企业在开办便利的同时退出也便捷,促进改善市场主体结构,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专家表示,企业注销是企业退出市场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进入市场从事一段时间的经营活动后,形成了大量法律关系,牵涉到诸多利益主体。企业注销之前,必须对所有的权利义务彻底了结,包括偿付债务、支付员工工资、缴清社保、清结税款等,要在合理保护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追求更快的效率。此外,会议提出要建立企业破产和退出状态公示制度,及时将企业破产和退出相关信息列入可公开查询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完善信用机制建设,促进公平竞争。

2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会议要求,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在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聚焦公司治理、活力效率、科技创新等重点难点问题,逐个攻克、逐项解决。重点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强化正向激励上动真碰硬,以更大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牢牢把握好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确方向。会议强调,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全面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落地上,精心组织、挂图作战,狠抓责任落实,狠抓健全机制,狠抓督促考核,狠抓宣传引导,确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北京市国企改革行动方案将出台。北京市国资委主任张贵林透露,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即将出台,各企业也将加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计划。市属国企将继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今年将加快全市1000余家企业公司制改革,年底前完成收尾。国企混改将分层分类推动,以上市作为主要实现形式,推动北京建院、北京农商银行、首创证券、建工修复等企业IPO。


三、产业发展聚焦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公布2021年“3个100”重点工程计划。项目总投资超1.3万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780亿元、建安投资约1256亿元,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注入强劲动力。“3个100”北京市重点工程主要包括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其中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当年计划投资662亿元、建安投资470亿元,具体包括:国铁、高速公路项目14个,推进京津冀协同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市郊铁路项目18个;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项目10个;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9个,进一步织密城市道路网络;能源、水务、固液态废物处理、应急保障等市政设施项目29个。

今年山东省将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把“用数”放在突出位置,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成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打造“爱山东”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山东省致力于推进城市间协同发展,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内部建立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融合提升行动,通过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爱山东”APP打造方面,下一步将加强市县分厅建设,加快整合现有市、区县部门自建政务服务APP、小程序等,以专题、专区等形式分渠道向“爱山东”各级分厅迁移,原有渠道名称等要统一到“爱山东”服务体系内,相关服务内容保持同步更新,实现全省一个品牌、统一服务。此外,山东省还将加快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平台以“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为依托,由省级主平台、部门分平台、各市子平台和相关部门系统组成。目前已完成省级主平台主体框架搭建,构建了指挥中枢,初步具备复杂系统接入、视频会商等能力。各市负责子平台建设,从平台建设、系统接入、新建项目“三条线”同步推进。

据工信部数据,2020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与整个工业增速持平,其中12月增速7.4%,自9月份由负转正后持续提高,呈现生产保持增长、价格总体稳定、效益稳中有升、投资恢复明显、出口实现增长的总体态势。具体主要为:2020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万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总额4871亿元,同比增长3.2%。2020年非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非金属矿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0.6个百分点,恢复明显。2020年,我国建材产品出口金额387.5亿美元,同比增长4.1%。水泥制品、建筑技术玻璃、卫生陶瓷、黏土和砂石、建筑用石制品、防水建材、轻质建材等多类商品出口金额实现增长。

近日,长安链生态联盟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起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共同谋划区块链创新发展,并发布首批重点应用场景。北京市把区块链技术作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以“两区”建设为契机,将“长安链”广泛应用于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商品溯源管理和绿色金融等重要场景中,为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中来。据介绍,“长安链”具备自主可控、灵活装配、软硬一体、开源开放的突出特点,由北京微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腾讯和百度等知名高校、企业共同研发。此外,长安链坚持自主研发,秉承开源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面向大规模节点组网、高交易处理性能、强数据安全隐私等下一代区块链技术需求,融合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硬件和可装配底层软件平台,为构建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上海证券、民银智库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