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向好,绿色交通加速布局
(一)数据:经济总体平稳向好,供给结构优化升级
1.二季度 GDP 符合预期,总体保持平稳向好
中国二季度 GDP 同比 6.7%,预期 6.7%,一季度 6.8%。中国上半年 GDP 同比 6.8%,预期 6.7%,去年同期 6.8%。二季度,中国经济如
预期,经济小幅回落。投资出现回落,是 GDP 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服务消费对 GDP 增长形成稳健支撑作用。
从三大产业看,二季度第一产业产值为 13183 亿元,同比增长 3.2%;第二产业增加值 91847 亿元,增长 6.0%;第三产业增加值 115148 亿元,增长 7.8%。
2.制造业小幅降温,整体在景气区间
2018 年 6 月中国官方制造业 PMI 为 51.5,前值 51.9,预期 51.6。官方非制造业 PMI 为 55.0,前值 54.9,预期 54.8。综合 PMI54.4,前值 54.6。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继续维持在扩张区间。
制造业 PMI 指数平稳,连续 23 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本月大中小型企业继续保持分化态势,大型企业 5 月制造业 PMI 指数回落至 52.9,中型企业景气度回落至 50 分水岭以下至 49.9;小型企业制造业 PMI回升至 49.8。非制造业表现平稳,6 月非制造业 PMI 指数 55,小幅回升,同样处于扩张区间。整体上看,6 月制造业 PMI 和非制造业 PMI指数高于过去 5 年平均水平,生产依旧平稳,国内需求回升,出口需求回落。长期来看,仍需关注外需下行压力。
3.CPI 同比小幅上涨,PPI 同比高于预期
中国 6 月 CPI 同比 1.9%,预期 1.9%,前值 1.8%。6 月 CPI 同比小幅上涨,创三个月以来新高,主要受医疗保健、交通及通信价格上涨的影响;但 CPI 同比涨幅连续第三个月低于 2%,环比连续 4 个月出现负增长,食品价格下降是 CPI 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国 6 月 PPI 同比 4.7%,创下年内新高,预期 4.5%,前值 4.1%。继 5 月环比增长后,本月 PPI 环比再度增长 0.3%。从分项来看,油价单月环比上涨 4.5%,同比上涨 32.7%,是 PPI 增速上涨的主因。但油气开采、燃料加工、黑金冶炼加工、造纸、非金属矿等价格环比涨幅均有回落,后续对 PPI 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弱化。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小幅不及预期,内部结构优化
中国 6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6%(此部分数据均扣除价格因素),预期 6.5%,前值 6.8%;中国 1 至 6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7%,预期 6.8%,前值 6.9%。
需求放缓压力加大,工业生产增速回落。过去几年 6 月份一般为全年工业增长的一个较高点,而今年 6 月份工业仅增长 6%。这与当前国内外需求放缓有关,基建投资、房地产市场等支撑经济的因素减弱。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大幅下滑,6 月份仅增长 7.3%,较前 5 个月、上年同期分别回落 2.1、13.8 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在回落。
采矿业和高耗能工业行业生产加快,其他多数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分三大门类看,6 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7%,增速较 5
月份回落 0.3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 6.0%,回落 0.6 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9.2%,回落 3 个百分点。
2018 年以来,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 6.7%,低于一季度的 6.8%;6 月份更是回落至 6%。工业生产的回落受到基建投资疲弱以及出口下行的影响,但内部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1.6%和 9.2%,高于工业整体 4.9 和 2.5 个百分点。
5.票融增多信贷放量,表外收缩社融缓增
6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84 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的 1.5 万亿元,同比多增 3000 亿元,环比多增 6900 亿元,创 5 个月新高。6 月企业
贷款增加 9819 亿元,同比多增 2867 亿元,环比多增 4564 亿元。企业贷款分项中,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增量均同比收缩,而票据融资延续 5月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6 月增量为 2946 亿元,同比多增 4543 亿元,系信贷放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6 月社融增量为 1.18 万亿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 1.4 万亿元,同比少增近 6000 亿元。社融增速下滑与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从结构上看,尽管表内信贷高增,但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继续收缩。社融中人民币贷款增加 1.67 万亿元,同比多增 2268 亿元,构成新增社融的最大贡献。表外融资方面,信托贷款减少 1623 亿元,委托贷款减少 1642 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 3650 亿元,三者合计减少近 7000 亿元,收缩规模创历史新高。债券融资方面,6 月债市信用风险有所缓和,企业债券融资继 5 月负增长后转为新增 1300 亿元。
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位徘徊,结构向好
2018 年 1-6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 亿元,同比增长 6%,增速比 1-5 月份回落 0.1 个百分点,自 2018 年开年以来增速持续走低。从环比速度看,6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 0.48%。
从三大产业看,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 9872 亿元,同比增长 13.5%,增速比 1-5 月份回落 1.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 109878 亿元,增长3.8%,增速提高 1.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 177566 亿元,增长 6.8%,增速回落 0.9 个百分点。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同比增长6.8%,增速为 2016 年一季度以来最高;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增长 13.1%,其中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66.3%。
7.社消增速符合预期,消费扩张可期
6 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9%。这一增幅高于市场预期的 8.8%,较 5 月的 15 年新低增速 8.5%有明显回升。社消增长的回升,与端午节的错位效应有关(2017 年端午节在 5 月)。伴随着部分消费商品的关税将于 7 月份下调,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在今年下半年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张。
(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监管
1.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8 年 6 月 24 日,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 23 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与此同时,为推动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央行决定从 2018 年 7 月 5 日起,下调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 7000 亿元,对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有一定影响。
2.首次明确出资人职责,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步入新里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由财政部门代为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各级财政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享有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享有收益等出资人权利,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等规定,履职尽责,保障出资人权益。
《意见》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要特别处理好党的领导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关系,以及代理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财政部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方面的关系。
3.规范债转股业务,推动提高债转股效率
继央行 6 月 24 日宣布将从 7 月 5 日实施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后,6 月 29 日,银保监会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意在“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权转股权健康有序开展,规范银行债转股业务行为”。《试行办法》明确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属性,规定应由境内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股东发起设立;鼓励“收债转股”的同时,允许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债转股业务,并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和风险隔离等。与征求意见稿相比,《试行办法》取消了必须由一家商业银行控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要求,同时允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本管理参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将缓解债转股资本占用难问题,推动债转股业务的开展。
《试行办法》的出台有利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各项业务,有利于降杠杆工作稳步推进,提高质量和效率。
4.货币政策有所松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当前我国宏观政策面临三大任务,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同时经济短期面临下行压力。下半年要防范内外需叠加导致的经济快速下滑,中美贸易战、上半年抢出口和欧日经济回调,外需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棚改货币化比例降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在下半年显现。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货币政策有从收紧转向稳健中性的趋势,财政政策有结构宽松的迹象。与此同时,7 月 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下半年货币政策有望松动,财政政策有望更加积极。
(三)行业:绿色交通加速布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推进
1.绿色交通加速布局,交通结构迎来调整
2018 年 7 月 10 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交通运输部印发相关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机场、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广清洁高效的交通装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场内充电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推进交通智能化发展,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物流新动能;打好运输结构攻坚战,减少公路货运量、增加铁路货运量,加速以构建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客运体系。交通运输部《意见》中提到有关绿色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加气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港口/物流园区/客运枢纽、构建跨区域的物流运输服务网络。
此前,在 6 月 27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调整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会议指出,一是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更好发挥铁路在大宗物资运输、长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二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海铁联运、铁水联运;三是推动船、车、班列、港口、场站、货物等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到达交付、通关查验、转账结算等“一站式”线上服务;四是进一步清理运输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五是引导和规范交通领域“互联网+”新业态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与此同时,2018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从最近政策基调判断,未来交通结构将迎来调整,运输领域的“一站式”集合服务将成为新趋势。
2.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推进
7 月 17 日,京津冀暨雄安新区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强调,集中力量、夯实举措,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李小鹏强调,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先行区。一是在建设快速便捷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上狠下功夫,确保如期完成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建设目标。二是在构建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区内交通体系上狠下功夫,遴选出一批有条件先行启动的交通任务,抓紧推进落实,实现早期收获。三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政策创新上狠下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投融资政策,大力推进交通试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平台建设。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中,会有更多的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
二、政策简析:资管新规细则落地
7 月 20 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两者统称《资管业务新规》),至此,一行两会的资管新规细则全部落地。
(一)《央行通知》:政策连续,阶段过渡
市场认为此次《央行通知》的出台并不能认为是政策的放松、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出现转向,而是在过渡期内放缓去杠杆的节奏。执行尺度放宽主因是,今年以来非标融资骤降、实体再融资压力增大、信用违约频发,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和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适当放松有利于更加平稳地执行,缓解信用紧缩压力。但从前后发布的政策来讲,政策具有连贯性,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发生变化。
1.公募资管产品可投资非标
“按照《指导意见》第十条的规定,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除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但应当符合《指导意见》关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的期限匹配、限额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
明确公募资管产品可投资非标,进而公募银行理财产品亦可投资非标资产,但需满足现有的额度规定并新增期限匹配和集中度要求。明确公募产品可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非标收缩压力,但因长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难度大,期限匹配仍是较大掣肘,非标仍趋萎缩,非标资产期限或趋短期化。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 号文”),商业银行全部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也不得超过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 4%。同时大额风险暴露新规对集中度提出了新要求,“商业银行全部理财产品投资于单一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资本净额的 10%”。
2.老产品可有条件投资新资产
“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续建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老产品的整体规模应当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且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 2020 年底。”
明确金融机构发行的老产品可以投资新资产,只需要满足总规模不增加,这意味着现有的银行理财资金池仍可投资非标、债券类资产。有利于恢复之前因观望而停止的老产品的投资能力,缓解实体再融资压力。
3.扩大摊余成本法适用范围
“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 1.5倍;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明确过渡期内允许封闭期半年以上的定开产品、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计量。这意味着“类货基”理财等产品可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摊余成本法估值+影子价格法监控”的估值方法,根据资管新规偏离度设置为 5%。但过渡期结束后是否继续沿用这一规定仍有不确定性,对上述产品的规模形成制约。从近期发文的政策倾向来看,资管产品的净值化管理是趋势。
(二)《办法》:明确细则,审慎监管
1.实行分类管理
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公募理财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私募理财产品面向不超过 200 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同时,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 5 万元降至 1 万元。
2.实行净值化管理
要求理财产品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过渡期内,允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估值核算规则,确认和计量理财产品的净值。
3.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延续对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三单”要求,以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的限额和集中度管理规定,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需要期限匹配。
4.穿透监管
为防止资金空转,延续理财产品不得投资本行或他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定;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嵌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
5.加强理财投资合作机构管理
要求理财产品所投资资管产品的发行机构、受托投资机构和投资顾问为持牌金融机构。同时,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规定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附属机构依法依规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除外,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机构也可担任理财投资合作机构,为未来市场发展预留空间。
(三)《资管业务新规》:完善制度,统一监管
1.统一法律关系
《资管业务新规》依据《基金法》,明确将各类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统一为信托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二是审慎经营;三是禁止刚性兑付,四是独立运作,五是财产独立。
2.统一监管标准
统一资格条件。从财务和风险控制指标、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人员、场所和设施等六方面,设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条件。统一管理人职责。明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应履行的 9 项职责。统一运作规范和内控机制要求。基本统一募集推广、投资运作、信息披露、变更、终止、清算等全业务、全流程,以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要求。
3.借鉴公募经验,健全运作体系
借鉴公募基金“组合投资、强制托管、充分披露、独立运作”的成熟经验,并结合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特点,并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投资运作制度体系——一是组合投资;二是强制托管;三是充分披露;四是独立运作。
4.强化重点工作防控
一是强调期限匹配,并明确具体要求。二是考虑私募特征,限制产品开放频率,规范高频开放产品投资运作。三是要求集合资管计划开放退出期内,保持 10%的高流动性资产。四是规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延期办理巨额退出申请、暂停接受退出申请、收取短期赎回费等。五是明确投资非标债权类资产的限额管理要求,参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则,规定同一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非标债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资管计划净资产的 35%。
三、国际: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放宽外资准入,扩大对外开放
2018 年 6 月 15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六个方面提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一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市场化水平;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三是加强投资促进,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四是提升投资保护水平,打造高标准投资环境;五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等地区;六是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强化利用外资重要平台作用。
2018 年 6 月 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 版),自 2018 年 7 月 28 日起实行。2018 年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清单长度由 63 条减至 48 条,共在 22 个领域推出开放措施。在金融领域,取消银行业外资股比例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至 51%,到 2021 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二)进出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收窄
2018 年 7 月 13 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6 月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 11.3%(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仅 3.1%),前值 12.6%;进口金额同比增长 14.1%,前值 26%;贸易顺差 416.1 亿美元,前值249.2 亿美元。出口的增加主要与贸易商提前出口有关。从出口数据看,我国对美欧出口增速加快,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多放缓;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小幅放缓。从进口数据来看,主要工业品进口数据下降,同时进口关税下调政策延后 6 月汽车进口需求。
上半年贸易顺差为 1412.8 亿美元,同比收窄 20.4%;对美贸易顺差 13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3%。上半年贸易顺差显著收窄,进口快于出口,主要原因是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以及部分大宗商品涨价,根据海关总署的初步测算,数量增长和价格增长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0.6%、19.4%。6 月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致 6 月贸易顺差扩大。但长期来看,我国扩大内需政策仍将有助于扩大进口,使得贸易顺差收窄。下半年主要关注贸易战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三)FDI 增长势头放缓,全球 FDI 投资预冷
中国 6 月 FDI 为 15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以人民币计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00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 0.3%。中国 1-6 月实际
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 1.1%。
6 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折合 15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增长势头放缓。这一势头或与 6 月份人民币贬值势头有关。此前 5 月份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折合 90.6 亿美元,同比增幅加快至 11.7%。累计数据方面,1-6 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折合 683.2 亿美元,同比增 4.1%。此前 1-5 月 FDI 折合 52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
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 FDI连续两年下降为 1.43 万亿美元,回到了 5 年前的水平,改变了近年来FDI 一年跌一年涨的走势,跌幅之大,也与全球 GDP 及贸易增长加快形成鲜明对比。全球 FDI 大幅下降的直观原因是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的双双大幅缩水。其内在深层次原因有,全球投资回报率下降,国际生产扩张速度正在放缓,全球价值链扩张趋于停滞,以及跨境银行贷款存在溢出效应。
(四)深化多领域合作,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发展
2018 年 7 月 7 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保加利亚索非亚举行。与会方共同制定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会议提出将深化多在深化经贸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务实合作,培育科技创新、金融、绿色、环保、农业、能源、林业和卫生领域合作新动能,拓展人文交流。其中,在交通领域提到,参与国将在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欧洲投资计划和泛欧交通网络及其延长线等框架下通过试点项目积极推动务实合作,并为交通领域投资更加公平开放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各方愿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泛欧交通网络西巴尔干延长线以及相关周边合作倡议相对接。在金融领域,纲要提出的成果主要包括投融资、金融机构网络化布局、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