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数据
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减少6.8%,名义GDP同比减少5.3%,均为1992年以来首次单季负增长。从产业比较来看,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相对较小,第一产业同比下降3.2%;疫情期间大量制造业企业被迫暂时停工,建筑施工被迫推迟,第二产业同比下降9.6%;疫情对交通、旅游等服务业造成严重冲击,但线上购物、娱乐、办公等行业逆市大幅增长,一季度服务业同比5.2%,好于宏观经济整体表现,显示服务业转型增强了经济的抗冲击韧性。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1%,降幅比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32.13%。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分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比1-2月份增加10.7%;制造业下降1.8%,降幅收窄13.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6%,降幅收窄5.5%。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主要下降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4.8%,比上月收窄11.2%;纺织业下降5.5%,比上月收窄2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5%,比上月收窄16.6%;汽车制造业下降22.4%,比上月收窄9.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5.4%,比上月收窄22.8%。
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8%,较1-2月降幅收窄8.4个百分点。从三大类来看,房地产投资1-3月累计-7.7%,降幅比1-2月份收窄8.6个百分点,是拉动固定资
产投资改善的主要因素;制造业投资1-3月累计-25.2%,降幅比1—2月份收窄6.3个百分点;基建投资1-3月累计-16.3%,降幅比1-2月份收窄10.5个百分点。从单月来看,3月份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分别为9.5%、-12.6%、4.6%,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迅速反弹。
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14.5亿元,同比下降36.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1-3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边际改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边际改善;二是各项政策支持落地,工业企业利润率回弹;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跌幅扩大,拖累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幅度。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5.8%,较1-2月份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分行业来看,汽车消费下降幅度依然较大,3月汽车消费增速为-18.1%,较1-2月汽车消费增速收窄18.9个百分点。房地产相关消费中,建筑装潢材料降幅收窄16.6个百分点,但家具家电改善相对较少,后续有望逐渐回升;石油相关类消费增速为-18.8%,;表现较为亮眼的消费主要是日用品类消费,如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类、中西药类等,增速基本转正。
3月我国出口同比-6.6%(市场预期-12%),较前值提高10.6个百分点;进口同比-0.9%(市场预期-7.9%),较前值提高3.1个百分点,进出口均好于预期。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速跌幅较前值明显收窄,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逐步明朗、复产复工进程加快,前期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但在当前疫情全球扩散的形势下,外需疲弱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仍将持续。分地区来看,3月受欧洲疫情升级的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速继续下滑5.8个百分点至-24.2%;我国对其他主要国家出口增速均有所回升,其中美国、日本、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0.8%、-1.4%和7.7%,较前值分别回升6.9个百分点、23.1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
二、政策动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国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汇报,分析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主要亮点为: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而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要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但个别超大城市的落户限制仍未放开。在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本次文件中被单独列出。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方面,《重点任务》将“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作为首条。
4月14日的国常会提出要扩大实施前期有效政策,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财政政策发力重点,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一是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积极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总体看,与往年相比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明显增加、速度显著加快、投向进一步优化、期限更加合理、与项目实际期限更加匹配,稳投资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优化专项债资金投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被纳入使用范围。会议明确,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比去年增加一倍,对于有现金流的改造项目,可将专项债作为政府资本金,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撬动更多社会投资。三是延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相较于25%的标准税率,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税负明显降低。
4月17日,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与3月27日政治局会议相比,此次会议对于政策基调和发展目标的表述做了调整和补充。会议去掉了“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提法,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将不再设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三、产业发展聚焦
工信部日前发布《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形成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系统开展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编制汽车网联功能与应用标准化路线图,为实现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建设目标提供基础保障。《要点》还提出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及实施评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针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信息安全、功能安全、汽车网联功能与应用等技术领域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部署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强化标准前期预研和关键技术指标验证,提高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粘合度;选择典型企业和产品,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闭环管理与持续完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强化规划引导,加强统筹,多措并举,有力有序推进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有效联通。第一,积极做好顶层统筹。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机场轨道交通集疏运系统。第二,注重机场分类施策。根据机场旅客集散需求和相关规划建设等情况,对功能定位、规模不同的机场分类施策。第三,加强一市多场联通。一市多机场的城市宜根据枢纽机场功能定位,充分考虑航空客货中转需求和溢出承接。
4月20日,交通运输部等七个部委发布《关于当前更好服务稳外贸工作的通知》,主要侧重外贸运输流通环节,直指当前外贸供应链所面临的核心痛点,旨在保障运输通道畅通便利,缓解当前供需和运输紧张局面,更好地服务于稳外贸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优势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全方位保障海陆空运输通道。具体要求国际海运航线不中断,航空货运加大运力,中欧班列增加班次密度和优化组织衔接,多渠道畅通邮件快件寄递,优先保障防疫物资、重点建设项目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车辆的出入境便利,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运输市场环境,推出一系列运输便利化政策,具体包括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进一步简化进出口环节监管手续,推动港口直装直提作业模式试点,加快港口扩能改造提升能力和效率,从信息系统建设和接轨国际公约等方面提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等。
4月20日的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对市场关注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界定,初步廓清了新基建的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新基建”这一提法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该次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提法随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高层会议里均得到沿用,如今年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 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官方的最新界定较此前的流行说法更为聚焦。
参考:民银智库、平安证券、东兴证券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