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数据
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春节的停工放假以及疫情导致的复工延迟,使得工业生产明显放缓。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5%,制造业下降1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1%。三大产业均悉数转负,其中制造业降幅最大。从产量来看,主要工业品产量均明显下滑,仅有原油、天然气小幅回升,其中汽车、水泥的降幅较大,有色、乙烯产量虽在下滑,但仍保持了正增长。
2月,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制造业,但保障基本民生的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其中,化学纤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PMI落至30.0%以下。非制造业受疫情冲击,总体回落明显。从行业大类看,仅有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活动指数虽位于收缩区间,但明显高于服务业总体。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6.6%,比上月下降33.1个百分点。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4.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4%。受疫情影响,固定投资负增,各项投资均下滑。其中制造业投资降幅最大,也体现了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较大,不仅生产明显放缓,投资也明显收缩。基建投资同样跌幅较深,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30.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3%。其中新开工大幅负增,但施工仍保持小幅增长,销售同样遭遇重创。在疫情的冲击下,施工支撑地产投资,使其在整体投资大幅下滑中表现中稍好。此前房企加快施工推盘回款,保持了房地产投资的韧性。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8.9%。按城乡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0%。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下降17.6%。春节期间本应为消费旺季,但由于疫情的爆发需求下降,消费由正转负,各项消费均下降显著,但消费必需品的所受影响较小,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9.7%、3.1%和0.2%。
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554亿元,同比少增1111亿元,1-2月合计新增社融5.92万亿元,同比多增2717亿元。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7.2万亿元,同比增速10.7%,与1月持平。疫情对需求端冲击集中显现,实体经济中长期投资需求下滑、短期流动性需求上升。从结构来看,政府债券、非标融资是主要拖累,企业债构成主要支撑。政府债券方面主要受统计口径影响构成拖累。表外融资方面,未贴现票据大幅减少,反映复工推迟、交易活动减少影响下,企业开票意愿低。信托贷款同比多减503亿元,主要受实体融资需求下滑、机构现场调查等业务延期影响。企业债方面,2月新增3860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985亿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信用债发行利率下行明显、战疫相关债券发行提速,共同带动企业债多增。
2月CPI同比5.2%,较前值下滑-0.2个百分点。食品项涨幅扩大支撑CPI同比增速。2月食品分项同比涨幅由前值20.6%上升至21.9%,拉动CPI同比增速4.5个百分点(较前值提升0.4个百分点)。非食品项涨幅收窄拖累CPI增速下行。2月非食品项同比涨幅由前值1.6%下降至0.9%,拉动CPI同比增速0.7个百分点(较前值下滑0.6个百分点)。非食品分项中,所有分项同比涨幅均有所收窄。非食品项目涨幅收窄的主要因素:一是新冠疫情冲击:疫情使得居民“居家避险”,因疫情防控需要,部分商业和服务网点停止营业,部分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也受到抑制,部分分项价格出现下降。二是石油价格下跌。
二、政策动态
近期,国家多部委陆续推出政策,加速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审批速度,鼓励新投资项目利落地。同时,北京、福建、河南、云南、江苏等多地发布2020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基建投资是重要部分。而从金融支持方面看,LPR降息、专项债规模扩大、1月社融好转,投向基建比例明显提升,也为新的基建项目带去充分流动性。2020年可能将迎来基建大年,全年基建增速将明显回升。
为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切实减少疫情影响,2月29日,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会同人行营管部、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优化金融信贷营商环境的意见》,这是本市金融信贷领域优化营商推出的3.0版本。《意见》共分四个部分12条,核心是推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2020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以及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较2019年再下降0.5个百分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此次《意见》要求加快政策的实施、抓好政策的落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供氧”、“输血”,全力稳住就业。自2018年二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以来,稳就业一直居“六稳”之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稳就业进一步放在了重中之重。从2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到2月下旬人社部提出“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到3月份以来全国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等工作,就业成为未来政策施行的重要考虑因素。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政策信号发生明显转变,从1-2月以控制疫情为主,2-3月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再到3月下旬以来在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对冲疫情影响,帮助企业和民众渡过难关。政策上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定调和信号: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
三、产业发展聚焦
北京城市副中心2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任务目标,城市框架正有序拉开。其中,信息化和智慧城市领域,城市大数据平台及领导驾驶舱、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办公平台完成初验。其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加宽(入地)改造工程实现开工,广渠路东延、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加快推进,轨道交通7号线二期、八通线二期开通试运营。产业领域,环球主题公园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诺金度假酒店等配套项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督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能够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自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起,智能网联汽车便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017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汽车先进技术,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格局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经过2015-2019年国家的重点培育,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本次《战略》对产业链多个环节提出了支持政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配套政策落地,推动智能汽车全产业链高速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六稳”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定支持交通运输、快递等物流业纾解困难加快恢复发展的措施;决定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提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会议指出,推动交通运输、快递等物流业加快复工复产,实现稳定发展,既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又能畅通经济循环,满足民生需要。对疫情防控期间执行应急运输任务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属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各级财政要给予补偿;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延长保险期限、续保费用抵扣等方式,适当减免疫情期间停运的营运车辆、船舶、飞机保险费用。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期间,对经营主体金融债务还本付息存在困难的,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延缓付息、本金展期或续贷等支持。采取切实举措使货车司机从免收通行费中受惠。鼓励各地采取阶段性减免“份子钱”等措施,帮助出租汽车司机渡过难关。尽快出台收费公路免费通行的后续支持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