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政策

当前位置:行业与政策

战略观察第二十六期

2020-02-29 10:36:31 来源: 本站原创

2019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委员会130日召开会议,宣布新冠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低致死率和较长潜伏期等特点,其引起的肺炎疫情具有明显区域点状爆发的特征。
新冠病毒造成的影响巨大,政策应对力度空前。武汉市和湖北省陆续进行了“封城”,暂停全市、全省的客运公共交通。随后全国范围相继采取交通管控措施,先后推迟返工时间,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疫情。北京市作为首都、政治中心、人口大都市,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涉及“战疫”物资尽快落地、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等疫情应对措施,以及保障城市运行和缓冲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当前疫情防控已出现积极变化。
(一)疫情对比分析下的经济基本面
从疫情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来讲,本次新冠病毒与非典相比,波及的范围更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强。但因政府当前强有力的疫情应对手段,预计疫情将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本次疫情与非典疫情的背景环境差异主要有:
1.非典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抗冲击能力强。而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新常态阶段,下行周期还未结束,GDP增速趋缓至6%水平。
2.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隐匿性、传染力更强,并且恰逢春运人口流动高峰,本次疫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区域较非典疫情扩大,特别是对第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3.非典时期我国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前我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9年第三产业对GDP同比贡献率已达到60%水平,因此放大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4.目前全球化处于波折阶段,全球化红利释放有限,国际间贸易摩擦频发,中美贸易争端稍歇,与非典时期中国刚加入WTO、中美关系蜜月期的外部环境截然不同。
5.当前财政赤字高于非典时期,与2003年相比当前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相对有限。
综上,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将超过当年非典疫情,特别是疫情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在第一季度集中体现,但对全年经济的影响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从宏观三驾马车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来看,疫情冲击下,消费最为脆弱,进出口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可能将保持衰退型逆差,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影响将在政策引导下反弹。
消费在疫情冲击下较为敏感,作为我国GDP的主要支撑部分,将会成为影响季度经济增速的最大结构性因素。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3.9%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为经济的贡献率为57.8%。在本次疫情突发情况下,春节假期国民多采用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防护,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受负面冲击较大,依赖于春节消费实现利润的企业甚至面临淘汰危机。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基本面、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对于疫情冲击将存在较大的弹性,疫情短期内造成的冲击未来可反弹实现。房地产已经进入下行周期,长期看将处于回落趋势。制造业投资与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疫情存在将会延迟投资,但下半年将有望出现结构性亮点。与此同时,基建对冲疫情负面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再次提升,基建领域的发力将有助于缓释此次疫情带来的对经济各领域的冲击。随着预计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合规资金供给更为充裕,预计今年基建投资需求相比2019年底预期有望更进一步提升,要重点关注今年“两会”与基建相关的扶持政策。
在本次疫情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或将保持衰退型顺差的趋势。进口方面,一则是因为经济下行将导致国内进口需求下降,二则是由于中美经贸协议目前尚未正式生效,中国还未开始按协议要求自美国进口商品,因此进口额在两方面对冲下不会出现快速增长。出口方面,疫情影响下出口贸易企业复工与生产或受影响,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商品贸易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预计出口表现也将弱于此前我们的预期。在进出口同时趋弱的情况下,预计我国进出口贸易衰退性顺差趋势或将延续。
(三)从结构性变化看冲击与机会
从供给侧来看,疫情短期内对各行业产生的冲击情况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整体来看,疫情对多数行业都造成负面影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受冲击最大,其中旅游、交运、餐饮住宿、娱乐等具有商行服务属性的行业受影响最深。制造业的产品牵涉的上下游行业涉及领域不同、分布的区域也不同,由于企业的复工时间不一致、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供应中断、交通物流限制等原因,整条产业链严重的步调不一致,甚至出现节奏断层。交通运输业在本次疫情期间,居民出行意愿骤降,加之地区交通封锁等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带来整体交通运输量(尤其是航空业)的断崖式下跌。建筑业、基础设施投资行业也存在不利因素,但长期来看行业存在较强的弹性,有望在疫情后迅速恢复发展。
疫情下也存在结构性变化,在未来产业调整上也存在一定机会。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医疗器械、生物制剂、药品、防护用具等需求激增。TMT行业中以线上为主要经营渠道的企业受益于此次疫情发展,收入实现突破。未来随着居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条件、医疗用品改善方面存在广阔空间;线上教育等服务模式升级将催生新的商业空间;远程办公、办公云、政务线上办理将受到关注,受此次冲击较大的行业将重视向自动化、无人化方向的升级。
(四)经济展望与政策预期
212日政治局常委会与国务院常委会同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打赢控疫情、保民生、稳增长“三大战役”。要求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复工复课;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已成为明确思路。
财政政策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未来可能的政策或包括对受损行业及地区减税降费、提高地方债规模、发行特别国债等。减收方面,当前财政政策以补贴为主支持疫情防控,未来或通过减税降费等为企业纾困。增支方面,211日财政部再次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一般债和专项债额度,两会或将适当提高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引导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制造业等带动效应强的领域,支撑受损严重的消费类行业和受灾地区走出困境,缓解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当前发挥稳预期的政策功能,释放强有力稳定信号,未来将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充裕,配合财政政策做好疫情防控,未来或可通过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实现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精准支持。另一方面,采取精准干预政策以防止市场超预期波动,进行货币市场适当调节。货币政策更多是结构性的,而非大水漫灌。央行已经表态通过LPR小步下调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预计央行不会急于出台降准、降息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

(五)总结

在经济增速持续走弱的背景下,疫情加快了经济下行的速度,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基本面造成的较大冲击,但基于目前的预设情景来看,经济周期和长期增速并不因此次疫情干扰发生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