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政策

当前位置:行业与政策

战略观察第四十期

2021-04-30 15:41:23 来源: 本站原创

一、宏观经济数据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环比增长0.60%。一季度工业生产高开低走,3月以来内外需均出现好转,但受就地过年政策导致2月提前开工、3月开工边际动能减弱;碳达峰政策压力下,3月环保限产力度加大,高炉开工率明显下滑等因素影响,3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较1-2月有下降趋势。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94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2.9%。其中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环比增长1.51%,呈持续复苏态势。投资三大支柱中,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2.3%,因3月份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各地明显加快基建开工速度,再加上今年财政刺激政策的力度并不弱,基建投资加速复苏;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8%,两年平均下降2.0%,仍然低迷,或同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有关;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7.6%,保持较强韧性。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84亿元,同比增长34.2%,两年平均增长6.3%,环比增长1.75%。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不断减弱,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同时居民收入增加,叠加消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一系列援企纾困政策发力,消费市场延续上年逐季恢复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一季度,CPI同比持平。3月份CPI同比上涨0.4%,2月份下降0.2%;环比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2%,非食品价格上涨-0.1%。食品价格受疫情和节日扰动较大,非食品价格逐步企稳。一季度,PPI同比上涨2.1%。3月份同比上涨4.4%,涨幅比2月份扩大2.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6%,3月涨幅创2018年7月以来新高。一季度PPI的大幅上行部分受2020年同期疫情影响下低基数影响,但更多源于节后复工、进入需求旺季后基建投资回暖、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韧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推动。

一季度,新增社融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8730亿元,主要受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少增拖累,但仍是季度增量的次高水平。3月新增社融3.3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8万亿明显回落,主要受到三个因素拖累:一是由于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且债市信心仍未恢复。二是今年提前批新增地方债额度3月初才下达,远远晚于去年。三是在稳杠杆的政策背景下,表外融资大幅压降,当月净减少4129亿元。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出口46140亿元,同比增长38.7%。3月份,进出口总额30228亿元,同比增长24.0%。出口15554亿元,同比增长20.7%。贸易结构继续优化。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7593亿元。出口保持高增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外需向好。


二、政策动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李克强总理4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将直达机制常态化,上升为制度性安排。李克强指出,今年直达资金主要为存量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要着眼促进经济稳中加固,将直达资金作为冲抵部分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继续主要用于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同时,李克强表示,当前经济持续恢复,但市场主体感受不一。要继续做好“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要集中更多财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等,让资金流向群众希望、企业期盼的方向和领域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

4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发布会上,央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向、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制造业投资改善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做出了三项具体部署。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传统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二是培养金融机构行业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加大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服务创新;三是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三、产业发展聚焦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易纲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于6月底启动运营。央行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正探索在对金融机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4月21日,由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举办的“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把握氢能发展机遇推动实现碳中和战略”为主题,由中国氢能联盟组织编写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2020》)正式发布。《白皮书2020》以“碳中和愿景下的低碳清洁供氢体系”为主线,提出四大核心观点,一是脱碳是本轮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在2030年实现平价,三是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并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中达到20%,四是完善低碳清洁氢政策体系是氢能助力碳中和的关键。

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指出,2021年: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方面,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城镇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供需互动用电系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接入需求;推动重点领域和新基建领域能效提升,积极推广综合能源服务,着力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实施电能替代;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促进储能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

4月26日,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发布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部署了12大类70项180条重要事项。一是突出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巩固一般制造业集中退出、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疏解提升阶段性成效,引导利用一般制造业腾退空间和土地发展高精尖产业项目;二是突出“两翼”联动、突出北京通州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出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鼓励北京市属国企参与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进直连直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环段;三是突出以协同创新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突出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带动环京地区发展,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等项目建设,同时,开工建设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段)等工程,强化对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及环京地区服务能力,加快国道109新线高速、京哈高速拓宽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大兴国际机场与首都国际机场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

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发布《关于同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通知指出,同意天津市静海区生态修复治理与健康产业城市主动健康综合体项目、重庆市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等36个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期限为2021-2023年;强化项目收益内部反哺机制,试点实施单位切实加强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相关经营性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融合实施,实施中可适当优化试点依托项目,加大产业收益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反哺力度。


参考:民银智库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