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数据
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7.08%。其中,制造业下降4.6%,疫情为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部分工厂企业停工等待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未停工的工厂由于物流运输困难加大,甚至出现主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困难、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等情况,工业生产明显受滞。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相关限制会逐步缓解,后续经济形势预计将得到改善。
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3544亿元,同比增长6.8%,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82%。其中,基建投资1-4月同比增长6.5%,较1-3月回落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疫情阻滞交通物流,制约了大宗商品运输,基建稳投资作用有待发挥。
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环比下降0.69%。3月以来局部疫情大范围扩散,情况在4月更为严峻,对消费的拖累较为显著。一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占比上升;二是弹性消费品消费增速降幅较大;三是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尚可,但汽车消费受供需两方面影响大幅下滑。
1-4月份,CPI同比上涨1.4%。4月份,CPI同比上涨2.1%,环比增长0.4%。受原油和食品价格进一步拉动,CPI年内首次突破2%,猪肉价格上涨、物流成本有所提升是推高CPI的重要因素。但综合考虑目前国内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整体物价的变动较难发生大幅度的跃升。1-4月份,PPI同比上涨8.5%。4月份,PPI同比上涨8.0%,环比上涨0.6%。PPI同比进入下行区间,但降幅略缓于预期,预计“保供稳价”工作将持续推进。
4月份,新增社融9102亿,比上年同期减少9468亿元,社融增速为10.2%,较上月降低0.4个百分点。结构上,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同比少增9224亿元,是社融同比波动的主要拖累项。主要是受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25799亿元,同比增长7.9%。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约32181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17796亿元,增长3.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411亿元。疫情持续导致港口货物储备减少,对4月出口的拖累较为显著,随着物流逐步恢复和企业复产复工的持续推进,预计5月将有所改善。
二、政策动态
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会议指出,一是抓紧把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举措落实到位。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特别是金融扶持。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三是在5月底前全面排查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的中小企业账款。把清欠列入今年审计和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严肃查处变相拖欠行为。
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会议指出,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有利于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一要鼓励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实施盘活。指导地方拿出有吸引力的项目示范,对参与投资的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二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项目收益水平。对回收资金投入新项目,专项债可予以支持。三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公开透明确定交易价格。确保基础设施稳健运营,保障公共利益。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要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按照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采取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财政及相关政策,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加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房租等支持。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二是金融政策,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三是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复工达产政策。四是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五是保能源安全。六是保障基本民生。
三、产业发展聚焦
5月6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发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出击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和实体经济发展》。文章提到,人民银行将尽快推出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促进解决疫情防控中的痛点难点,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不断总结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把握好结构性货币工具投放流动性总量。
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5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十四五”时期初步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国际交通联系能力大幅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保障能力、国际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新突破;行业发展高质量,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综合治理高效能,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规划》提出具体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静态交通体系,汇集停车动静态数据、结合MaaS平台提供涵盖停车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开展智慧停车监控;促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立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中心;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进交通新基建,建设智慧信息平台,打造“智慧交通大脑”,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延续实施扶持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环节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压力;降低企业用地房租原材料成本;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完善冷链等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规范降低物流收费;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
5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明确目标:聚焦人民物质文化、健康安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支持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助力城市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要服务实体经济,立足城市比较优势,以服务小微企业、特色产业、新市民、城乡融合及科技创新为重点,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意见》提出具体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城市发展的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商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大力支持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
5月2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产业数字经济高端对话中,做了《物流企业要坚定信心,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下赢得更多话语权》讲话。《发言》就物流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阐述:现代物流的目标是降本增效,在物流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成本、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同时物流是用实物来形成数字资源,同时通过数字确权、数字定价等方式,形成数字价值。基于数字价值,资本市场可利用物流数据形成资本,为物流产业赋能。
参考:中银研究、中信证券等公开资料